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作者:张楠 字数:2851

摘要:后现代语境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具有魔力的飓风,它波及至社会的各行各业,从政治到文化,从官方到民间,无一得以幸免。它最直观的显示是大众化、消费化、临时化。本文希图通过比较分析对新语境下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进行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现代主义新语境;娱乐化;故事化;主持人角色

当下文学界上困扰着诸位忧心忡忡的学者们的难题是如何面对纯文学的逐渐消失,一学者甚至表示《白鹿原》之后中国再也没出现过堪称文学的长篇小说;文学在市场经济的汹涌浪潮中该如何洁身自好,怎样阻挡商品经济对文学这块圣地的入侵与掠夺。殊不知,市场经济条件小的这种社会思潮已经弥漫整个社会,不仅仅是文学界,新闻传播界也不得不在整体语境的变更下迫使自己做出调整。追逐娱乐、故事、轻松、嘻哈,放弃严肃、正襟危坐、义正词严,作为电视新闻近几年来的新面貌,这种风气风格的打造与形成是全面的,从节目的选题制作到播音员的播音方式,焕然一新,直至老一辈电视新闻观众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这种新语境是指一个后现代主义遍及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社会大语境,它波及社会的政治、文化、甚至科技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入。它正如波兰当代艺术批评家莫拉夫斯基所指出的:一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反智的);二是高级文化的堕落(但却是一种有意的堕落) 。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迥然相异的,当下的人们已经不再疯狂地追求何谓真理,何谓理性,二是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层面打破追求严肃的呆板面纱,人们追逐的更多的是浅显就能够接受的东西,停留于离生存不远的最粗浅的追求上。求学是为了获得好工作,获得好工作是为了提高生活的质量,而生活质量高低与否却是以最知性的感官刺激为基准的。作为大众文化的先遣军,电视新闻更是首当其冲地陷入到这样的泥沼而无法自拔。当看得懂电视的“识字人”越来越多,电视机实现中国家庭的普及的时候,电视新闻已经逐渐的沦入寻求娱乐脱离严肃的庸俗境地。电视新闻作为电视节目制作者手中的一颗棋子,与其他剧集、娱乐节目一起,其最显要的目的就是在吸引观众入迷的同时攒足新闻制作方腰包里的广告费。

同时,各地市电视台频道的开拓也为电视新闻的多样化提供了充足的展现空间,无论是电视剧频道还是综合频道,每个频道必须为电视新闻节目留有一席之地。各新闻制作单位各显身手,以新闻节目的追奇逐乐的最大化呼应着电视机前捧着一颗好奇心等待着的观众们。

于是,出现在观众眼前的首先是诸如《人间》、《现场》、《新闻启示录》、《海峡新干线》等等花里胡哨的新闻栏目标题。名目繁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已经大有取代庄严性政治国家大事类的新闻的趋势。新闻制作者在选材上也尽量撇开义正词严的宏观叙事,而寻求与普通老百姓依依相关的民生题材。普通观众更关心的是诸如《“租女友”回家过节,你能认同吗?》、《消毒餐具不消毒》、《和谐林区的“保护神”》等这样的新闻节目,而对诸如世界金融危机、以色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北欧的天然气之争等等的新闻则漠不关心。新闻真正迎合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需要,这种影像不仅出现在一辈人身上,而是广泛的大众的、老少皆宜。曾有一妈妈观众在福建电视台名嘴王智辛的博客上留言她的儿说子不看王智辛的《F4大搜索》就不吃晚饭。而另一位名嘴郭炜的《新闻追追追》“社区行”引起的轰动不仅是小孩子的,热情参与的不乏“依伯”“伊姆”。新闻节目的贴近性、故事性、娱乐性成为了当下电视新闻的热点与卖点。因为在人们的眼里和心里,国家国际大事不关乎自己也关乎不来,而相反贴近自己身边发生的任何生活上的小事更有趣得多也有意义的多。而这种现象恰恰印证了“反理性”、“反智”的社会思潮。人们最关心的无非是关乎自己的吃穿住行。而新闻节目的转型恰逢其时地满足了观众的需要。

另外,作为新闻播报员,主持人们不再西装革履,表情严肃,坐姿端正,而是让更随意更生活化的形象出场。他们在以自己的评论或者简短的解说为画面与字幕进行桥接的时候,不仅展现了自己“巧舌如簧”的才能,而且放下严肃的重担,做似乎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闲聊样。与其说他们的播报内容是事先准备好的播报稿,还不如说出自他们口中的大多为急中生智、即兴发挥。主持人是电视台的形象,是没则新闻节目与观众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形象的改变意味着一种思潮影响下的风格的更替。什么才是观众们最喜欢的,最容易接受的。主持人在备足了观众心理课之后从容演绎。因为新的语境下,不再是主持人播报什么,观众就听什么看什么的情况,观众有极其自主的选择权,不论是新闻最核心的制作单位还是直面观众的主持人,应该把自己拉到与观众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再是上帝式的说教者。任何的新闻节目只是观众们消费文化的选择之一,而观众的选择与否成了该栏目实际价值大小的关键。因此,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播新闻,不如说是在讲故事,以简练幽默的语言针砭时弊,夹叙夹议,让整则新闻妙趣横生,更具吸引力。主持人的成功与否已经由普通话是否标准,是否脱稿,播报是否流利转变至播报是否有趣,是否能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将新闻传达给观众,,寓教于乐。当一个沉重的年代过去之后,当社会经济政治日趋稳定发展之后,新闻的播报方式也放弃了原有的四平八稳的形式,主持人可以身着唐装,可以手握羽毛笔,或借由坐着的转椅以转动的方式来作为新闻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工具。而这一切,只有在新语境下才可能出现也才允许出现。新语境底下媒体是个最具有魔力的狂欢场,而参与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而领头羊只能是面对观众的主持人们。甚至,他们的着装打扮有可能引领着某个阶段的消费时尚,某些地方台新闻播报完毕后出现的字幕必出这样的字眼:“主持人发型由***设计”、“主持人服装由**提供”。当一切能够出现在荧屏上的画面都能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时候(电影、电视剧、广告),电视新闻节目当然也不能脱离如此藩篱。

总之,民生内容、时尚化主持是时下电视新闻的制作热点与重点,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无不是后现代新语境影响的结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小组成,电视新闻不能脱离开大众狂欢追奇逐新的大部队而特立独行。电视台产业化的营运模式也不允许新闻制作不顾观众的喜好而我行我素。然而,笔者担心的是如此一味的为迎合观众迎合后现代思潮而让新闻节目一味的放弃高尚的文化,放弃对相对思想浓厚的内容也好播报方式也罢的追求,一味的搞噱头这条路能坚持走多远。观众们在面对过目即忘的新闻节目的时候是否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一直没有任何的思想沉淀,如此文化熏陶文化传播实在岌岌可危。

参考文献

[1]贛乃庆: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的传播特征及其文化悖论,现代传播,2008(3)

[2]李洪源:论电视新闻语言的特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苏紫岩: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与个性,新闻知识,2004(9)

[4]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5]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版

相关文档: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方法控制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小型水利节制闸的施工体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
基于句法分析和问题分类的医院导医信息问答系
当好职工娘家人?助推企业新发展
论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