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下的学生语感能力探究

作者:王红霞 字数:3023


  摘要: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作用;培养;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语感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的确是一种相当重要却又存在于无形的语文能力,它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语感培养的前提条件
  1、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才能充分认识并遵循阅读活动的自身规律,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实践,掌握知识,提升语感。
  2、自由的学习空间。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用学生的主动探究替代教师喋喋不休的讲授;用全休学生的主动参与替代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问答;用主动的感知领悟替代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成了学生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可能。
  3、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还必须体现学习交流方式的多向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多向的学习交流方式,引领学生不但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更应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使教学真正成为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未来开放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打下基础。
  三、语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以多读促语感
  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
  一是增加读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增强语感。二是丰富读的方式。在读的训练中,可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三是加强读的指导。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
  2、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像、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一是精心设计导语。精美的导语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壮烈跳崖。他们那种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同辉。”这样,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二是巧妙穿插演示。巧妙的演示也可创设情境,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如《爬山虎的脚》第四节,出现了“触、巴、弯、拉、贴”五个描写爬山虎“爬”的过程的动词。为了使学生领会这五个词的不同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根据不同的动作进行演示。
  三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各种电教手段,都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语文教学中,用录音机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投影片可展示文中的诗情画意,可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运用这些,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情意盎然,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促进语感的培养。
  3、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学法促语感
  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定型。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更快、更科学地获得语感。
  一是学会品文美读。学生的语言基础有好坏之分,对语言的感情各不相同。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自由品文美读,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即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像。
  二是学会比较研读。语文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加一字或少一词,语序变动均会损及原文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性地对语言进行比比、读读、想想、议议,使学生体会到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富有变化的无穷魅力。
  三是学会积累生活经验。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
  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性质对教学的要求。总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充分展现个性化的主观感受,充分流露内心的情感世界,充分表现个人的智慧灵气,最终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付丽明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新课程学习(下)[J].2012年05期
  [2]毛颖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小学版) [J].2009年第08期
  [3]季胜军.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中小学教育[J] 2012年第34期
  [4]谢建东.浅谈语感和语感能力的培养.新疆教育[J]2012年第6期供稿
  作者简介:王红霞(1972-),女,南省永顺人,本科,多年来从事小学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档: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论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探讨新时期航空企业经营战略
谈县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综述
浅谈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