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理学与三峡考古实践漫谈

作者:张敬 字数:3001

摘 要:考古地理学这是个外来名称,它是以古代遗存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历史的演变规律。它区别于古地理和今地理。它突破了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文明发展时需要文字记载的限制,它超出了古地理的研究范畴。为三峡聚落文化代表的人文、自然景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自然与人为综合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考古地理学;三峡考古;人文;自然

一、考古地理学的回顾与发展

“考古地理学”这一词首先是源于日本,“Archaeological geography”(考古地理学)它介于考古学和地理学之间,是历史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织过程。它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发展历史时期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而近几十年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它的研究范畴从历史时期扩展到了无文字的史前时代,而且更深层次的延伸到了地址时期。在此考古地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在中国对其研究也是很有成果和活跃性的。它不同程度的对考古遗存中的发现的地理环境信息进行解析与提取,还原考古遗存中所反映的当时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以此来更准确的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这种利用考古资料来对地理学进行研究的历史考古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的需要,近年已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开张考古地理学更深意义上的研究。这充分的说明为了这是进一步完善历史地理学、以及整个地理学科体系的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二、三峡考古遗址地理信息研究

长江三峡在我国大陆的中央。平均位置在310N和109。-.1IOoE附近.自西向东横贯巫山山脉。长江三峡全长193 km,峡口是夔门,即瞿塘峡:中段为巫峡,峡巫山县境和湖北巴东县西部:西陵峡在巴东县东部宜昌市南津关以西地带。自然地理上的三峡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间208公里的长江的沿岸地区以及此区间内长江支流所涉及的流域区。但是因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大约有600多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支流受到影响。沿岸水位抬升到黄海坐标基点的175米高度,这一区域出土的考古遗迹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以往的所有资料总和。三峡遗存种类繁多,这就有助于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而在这之中,自然遗存大多可以直接客观的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准确信息,而人工遗存却受到很多的干扰因素,只能间接的反映地理的环境信心,不够真实与全面。

在遗址的研究与发掘中,动物遗骸是最重要的生态指示物之一。要是说植物是静观的自然遗存的话那么动物则是动态的自然遗存,而其中野生动物遗存的研究不仅仅可恢复古人类当时生活的环境条件,更能生动的阐述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古人类生产经济的方式与内容。比如:水生动物生活于各个时代的始终,在龙山早期的动物群几乎都是水生脊椎动物,它们是人们的主要食物。而商代晚期则陆生哺乳类动物开始增多。到了战国,家犬和家猪已成为了主要的饲养动物。龙山早期没有哺乳动物,这就可以说明龙山早期的人们以捕捞水生动物为主,狩猎不发达。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麻柳沱遗址这一时期,出土了一些大型体积的陶器,这就说明当时古人类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遗存出土的比较少,因此可以知道当时人口还较少,聚落规模不大,对资源额利用度是有局限性的。同比可知道,渔捞相比于比较危险的狩猎来说是更容易或者稳定的收入。

麋鹿和水鹿是一种暖湿性动物,它们主要生活在河湖沼泽湿地,从商代晚期开始,山林地带边缘出现了灌木丛生的的温暖湿润地带。与之相应的人文景观石,随着人口的增长,聚落面积扩大,这一时期出土的考古遗物中陶器种类多变,体型变小,火候比较高。而且从挖掘到的一切农具来看,其主是开始用于森林伐木、与耕地的石斧。

在麻柳沱遗址中还发现了制作铜器的石头模型,这就可以知道当时已经出现铜器冶炼场所。明清开始,麻柳沱森林开始消失,已经很少可以看到兽骨,潜水鱼类在减少,人们只能去打捞深水鱼类。在麻柳沱遗址的先人都是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主,就当是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自然资源足以维持相对稳定的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也就反映出地理条件所导致的人们文化发展交流内向性强,交流性差的文化局面。根据相关记载,隋唐时期三峡水位波动频繁,史料记载异常洪水近百次。这个文化面貌所体现出的在三峡中有很多反映不同时期洪水的题刻和洪痕,比如,如忠县石刻记录了南宋绍兴23年(1153年)长江干流的特大洪水,当时水位高达158.47米,是长江历第三位的特大洪水。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长江干流出现了仅次于1870年的居第二位的特大洪水,忠县碑刻记录的当时洪水位为159.55米④。由此知道在人们文化发展的低潮观现象有时也会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古环境的变化。

三、历史发展下人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遗址的形成从开始到最后的发掘,都会受到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改变或者破坏,这样在遗址的发掘所获的地理景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就缺少了它的准确性。就三峡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说,它的考古遗址遭到破坏的程度要比平原地区的遗址破坏程度高的多,因为长江水域的侵蚀和雨水在近千万年中对两岸阶地的冲蚀,并且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日趋的加剧,这种破坏越来越严重。比如:三峡遗址中淤沙的遗迹原生结构已被破坏。这一现象除了明显的有人类活动、生物、自然作用的直接作用,还体现出这三者的综合总用,也就是人文与自然动力的相互作用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活动队遗址的保存与破坏起这个一个很大的因素。人工制作的器物有石器农具、陶瓷、骨、铜器等,自然作用也包括风雨、流水、重力、生物作用以及冰川作用。而人类活动的掘地、填埋、建筑、货到 应用就可能造成洼地、地势下陷等。

对于呈阶梯分布状的河流阶地遗址来说,构造作用和气候变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麻柳沱遗址地处长江干流西安高约10米的一级阶地上,先存在的面积为5000平方米南北狭长的台地,实际上麻柳沱遗址曾经的阶梯面积应该很大,但是经过几千年江水的侵蚀目前只保存这一部分。

而就遗迹原生结构的破坏来说,多来自于人为的活动,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往往会对遗址的原生结构造成破坏。但是这是文化改造动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新立村的石地磅墓地遗址来说,它所有的遗迹的原生结构均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石地磅墓地地处于长江岸边坡地上,为了扩充耕地面积,当地很多人为了谋生需要把坡地改为田。使得遗址中遗迹的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产生了与历史文献的偏差。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叙述,通过考古地理学与三峡考古的实践,体现出考古地理学对今后历史的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考古地理着重研究人类、动物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自然和人为动力都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把聚落作为中心考察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遗存的形态是考察的首要条件,但是遗存所存在的意义是研究的主要目的。考古地理学把逝去的历史还原,让死板的地理变得鲜活,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做一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许永杰.聚落考古在中国——历程·现状·问题[J].华夏考古,2009(4)

[2]李凡.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6)

作者简介

张敬(1977—)女,助理馆员,河南省博物院。

相关文档: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方法控制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小型水利节制闸的施工体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
基于句法分析和问题分类的医院导医信息问答系
当好职工娘家人?助推企业新发展
论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