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技工教育的关系

作者:徐振然 陈镇国 字数:3069

摘要:应建立起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体系来。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岗位匹配性增强——农民工资收入提高的逻辑路径上,三农问题解决与技工教育间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三农问题为技工教育提供内在规定性,技工教育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手段。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则需要围绕着:提炼出二者契合的技能元素、建立针对性的技工教育体系、完善技工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三农问题;技工教育;高职学院;教育模式

注: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课题编号RSJY2012-Y123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有效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不仅是形成农户生活宽裕的物质前提,也是解决传统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在历史视域下来看待增收问题,期间经历了农民外出务工到本土化工作和创业的过程。这种依托人力资源市场调节机制而演化的过程表明,在为农民创造出更过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应建立起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体系来。具体而言,这就是本文所关注的技工教育体系。

梳理现阶段的文献不难知晓,诸多作者在研究三农问题和技工教育时,往往将二者人为割裂开来。似乎认为,三农问题属于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技工教育则属于职教问题。实则不然,通过考察当前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的免费培训项目可得,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岗位匹配性增强——农民工资收入提高的逻辑路径上,三农问题解决与技工教育间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

1 二者关系的当代认识

由于职教范畴十分广泛,其包括高职和中职两个层次。结合本文的主题,则主要考察针对农业人口的技能培训活动。为此,三农问题与技工教育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1.1 三农问题为技工教育提供内在规定性

“农民、农村、农业”所构成的三农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增收问题。从这一逻辑顺序来看,通过技工教育在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上的作用,将通过逆向轨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但结合我国国情这里也存在一个问题,即由于我国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千差万别,使得农民增收的合理化路径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性。为此,技工教育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的同时,还应建立起区域植根性的技工教育目标和技工教育项目来。可见,三农问题为技工教育所提供的内在规定性,就避免了乡镇技工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1.2 技工教育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手段

我国广大农村仍然延续着农垦社会的传统,即农户构成了农村基本的经济单位。建立在这经济单位上的不仅有家庭式养老模式,更有务工和创业的劳动力供给形式。因此,在缺乏工业经济中分工协作的客观和主观要素时,通过提升农户主要劳动力的行业技能,将能很好的与我国农村经济特征相吻合。

2 认识基础上的技工教育模式定位

在完成对三农问题与技工教育间关系的认识后,就需要进行技工教育模式的定位。包括教育主体、教育项目等定位,都构成了优化当前农村技工教育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教育主体定位

这里的教育主体定位主要讨论,由谁来承接针对农村人口的技工教育活动,以及各主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笔者作为某高职学院的教师,则主要就高职院校的定位进行探讨。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一般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己任。这就表明,它应在针对农村人口的技工教育上有所作为。而且,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都较好的适应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这也为提供具有区域植根性技工教育项目提供了可能。

2.2 教育项目定位

从现阶段的运作模式来看,针对农村人口的技工教育一般为免费,且有各级政府财政买单。这就意味着,技工教育项目也基本上是事先决定好的,而高职院校只是提供师资和教学场所。不难看出,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未能建立“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与“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之间的契合。这样一来,高职院校便只成为技工教育的供给方而已,从而弱化了对切实提升农村岗位技能的考核机制。

3 定位驱动下的技工教育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技工教育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 提炼出二者契合的技能元素

实现三农问题与技工教育的契合态势意味着,该区域农民应根据自然禀赋优势来完成技能训练。以笔者所在的山东省为例:山东省不仅是海洋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因此结合这一省情,针对农民的技能元素就可以囊括:车辆维修、机械加工、海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与此同时,包括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在内的山东其它高职,其专业设置也主要围绕之而建立的。这样一来,就通过提炼出二者契合的技能元素,满足了区域内农户本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3.2 建立针对性的技工教育体系

高职学院的办学目标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单独建立针对农村人口技工教育的体系。考察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沿革,不少都来自于中专学校,而且目前中专仍处于招生范围。因此,技工教育的主体可以由中专部和技能培训部门担任。在技工教育项目上,应有选择性的进行承接。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应建立乡镇劳动保障部门、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内的协商机制,从而根据突出高职学院专业优势的原则来进行技工教育任务指派。

3.3 完善技工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防止技工教育流于形式,还需要完善效果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应建立在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前者指向对受训农民工的跟踪调查、后者则是对高职学院办学效果的评估。这里笔者强调,应增强对受训农民工的岗位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从中所获得的信息将有助于改进高职学院的技工教育模式。

4 问题拓展

在解决三农问题时还需要激化起农民本身的技能训练意识,从而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上建立起自主学习形态来。为此,以下进行问题拓展。

4.1 教育组织方面

如何根据培训要求促使学员进行规范操作,则在于训练过程中的教学组织管理。在当前团队生产模式作为常态的时候,培育出小组成员间的竞合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面对师生比不足的客观现实,又如何有效建立起教学管理机制呢。笔者提出,可将具体的工作情景引入到技工项目教育中,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然后,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总分,而小组成员的个体得分则通过总分在小组内分配来完成。这样一来,在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能促使下,便激发了学员参与技工教育的意愿。

4.2 教育考核方面

教师设计出一个物流运作情景(该情景能将所有实训设备容纳其中),然后在规定时间、规定质量的前提下,考核哪组完成的更有效率和更节约资源。不难发现,这种基于具体工作情景的考核内容,就能激发起学员心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有目的、有意识的动手能力训练自觉。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5 小结

本文认为,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提升——岗位匹配性增强——农民工资收入提高的逻辑路径上,三农问题解决与技工教育间存在着强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三农问题为技工教育提供内在规定性;技工教育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手段。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模式则需要围绕着:提炼出二者契合的技能元素、建立针对性的技工教育体系、完善技工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赵奕凌.基于城市化背景论农业组织资源的优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9).

[2]杨云.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动手能力[J]. 科技信息,2012(10).

[3]施文艳.论高职教育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重要性的思考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5).

作者简介

徐振然,滨州市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

相关文档: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方法控制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小型水利节制闸的施工体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
基于句法分析和问题分类的医院导医信息问答系
当好职工娘家人?助推企业新发展
论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