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批评史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作者:杨军 字数:6204


  摘要:本文通过莎士比亚本人的生平及莎士比亚批评史内容的了解,探究了莎士比亚批评史传入中国的曲折过程,以此基础来分析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层面批评形式;多角度批评内容;比较、联系、发展的观点;语文教学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无疑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他,称赞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把他的作品誉为“世界艺术高峰之一”。即使没有他37部(一说有39部),其中两部与英国剧作家弗莱彻合著)剧本的创作,他的154首十四行诗也足以使他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在中国莎学界,研究者们更多受到苏联莎学研究的影响。
  一、莎士比亚生活经历带来的启示——伟大源于平凡,要明确尽管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平凡的,但语文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意义却是伟大而意义深远的。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为了接近戏剧王国,莎士比亚不惜在剧院打杂做一些为他人所不齿的零碎工作:拉大幕、搬运道具、布置舞台。但是他却从不同的琐碎事务中学习到很多戏剧舞台知识,并把这些知识都统统被运用到他后来的戏剧创作中。他认真地关注着每场演出,仔细观察和揣摩着每个演员的表情动作,总结出台词的演绎方法和动作表达情绪的不同方式和方法。从舞台解说词到舞台背景设计,从音响配置到灯光色彩,从人物的造型到服装修饰,从开场白到结束语,莎士比亚都了如指掌。他对戏剧的热爱之情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的世界里。正是因为对戏剧的真挚热爱才使莎士比亚得以保持长久的创作热情,才能有大伟大作品的产生。我认为作为中职教育大军中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应更新以往陈旧的思想意识,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树立远大的教育目标。只有兢兢业业把语文教学工作的隐形意义充分挖掘出来,切实服务于中职学生的成功就业与终身发展,才能完成一名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伟大职责并发挥语文教学巨大的现实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切实注重每一节课的教法研究并关注每一节课的课堂效果。只有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前备课工作,才能收获每一节课的成绩和快乐。而且在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中都应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都要使学生不断增加新的知识,积累新的技能。比如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使课堂教学效果直接显示出以下特色:学生学习思路的拓展、文章阅读能力的增强、语言述说能力的提升(包括口语的训练)、应用文实际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应聘时能轻松自如地介绍自己,还能帮助学生撰写格式正确、内容翔实的求职信。切实提高技校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使增强了就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各项素质的快速提升。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成就伟大的职业教育事业,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二、莎士比亚批评史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要以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来实施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莎士比亚批评史传入中国的曲折过程带来的启示——中职语文改革任重道远,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所有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要逐步具有坚强的韧性,进而抛弃顽固的旧的教学理念,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尽到自己的义务与职责。纵观莎士比亚批评史在中国文学界的历史,可以看到其艰难与曲折性。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英国戏剧之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了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马克思赞誉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歌德评价他是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琼生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 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莎士比亚的评价也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托尔斯泰认为:“——在莎士比亚的所有这些作品里看到的都是刻意的矫揉造作,显然,他不认真,他在玩弄文字游戏。”托尔斯泰暗指莎士比亚的作品缺少最珍贵的真诚,因此才对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再如对于莎士比亚作品风格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浪漫主义创作者,而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现实主义风格。由此可见,分析莎士比亚时,我们应本着全面联系、比较的观点来对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从中得到有益于我们语文教学的有积极借鉴价值的部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寻求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具体措施是:首先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不断审视现在的教学,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反思自己的欠缺和不足,经常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比较。只有多比较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而且每次要及时填写听课记录,总结授课人的优点和缺点,并和自己的教学情况加以对比,找出自己应该吸取的经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听别人的课就像照一面特殊的镜子,能照出他人之长也能照出自己之短。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取长补短、不断积累和充实自己才能保持长久的教学艺术青春。运用比较的方法还要分析学生素质的不断变化,以确立新的教学对策。其次,从莎士比亚批评史的不同评论中得出结论,必须以联系的方法来审视教学现状。莎士比亚批评史形式上有简约概括式的批评;有具体展开式的批评;内容上又分为三个方面的评论:1,从人性角度看莎士比亚2,从浪漫主义看莎士比亚3,从现实主义看莎士比亚。要根据莎士比亚批评史的复杂性特点适当运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语文教学。树立明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意义,采取措施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逐步趋于显性化和明朗化。要突出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技校语文教师应该将理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紧紧相联系,并用实际行动来缩短其间的距离,早日凸显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文性,使之实现最大价值化,为中职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语文课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要灵活地变换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在上作文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写作内容:烹调专业的学生可以写一篇有关制作菜肴的作文;焊接专业的学生可以写一篇介绍焊接工件的作文;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写一篇有关切、削加工工艺的作文;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写一篇介绍如何缠电机线圈的文章;汽修专业的学生写一篇介绍某种品牌汽车结构的文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作文中联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熟悉的内容来写,会增加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写作能力。当然在讲解语文课文时也可以适当穿插和专业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比如在对幼师专业的学生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以和学生交流人们感知音乐节奏的不同方法,身体健全的人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音乐的节奏,而那些残疾人却只能通过触觉或者听觉来感知。再者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对其采取“拿来主义”,自己动用脑髓、从中进行选择,争取走出一条独特的前所谓有的新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市场的需要。只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保证永远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任何事物要想生存就必须谋求发展,否则就必然会被淘汰。总之,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最前沿的就业需求,要密切关注最新的人才需求市场,及时添加新的相关教学内容,以随时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就业技能要求,而不被新形势所淘汰。比如教会学生撰写格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求职书,并在求职书中彰显自己的语言技能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
  三、莎士比亚批评史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及其实践意义——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能成功。
  明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要走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道路,要坚信改革势在必行、是大势所趋。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且还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而不是只喊几句空口号。单从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过程就不难看出其经历的曲折与复杂。梁实秋先生与莎士比亚批评史有着不解之缘,梁先生首先翻译的就是有关莎士比亚批评的文章。先后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九年发表了二十多篇莎士比亚评论,可以说是国内翻译莎士比亚评论的第一人。一九三一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三六年译出《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暴风雨》,三九年翻译了《第十二夜》,六七年翻译完戏剧全集四十卷全集。到了六八年开始翻译三步诗歌集,梁实秋是中国唯一一个独立翻译莎士比亚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梁实秋先生执着于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这是一种韧性的战斗,这是一种顽强人格的体现,这是坚定意志的展示。从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曲折过程不难看出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能成功。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职业教育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坚强的信念坚守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有很多,比如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学模式的简单、讲解方式的陈旧落后等等诸多不利因素。首先要从对学生的了解入手,应从以前的笼统了解变为一对一的详细了解,并制定学生个人档案,进行跟踪记录学生随时变化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变化,以便实施相应的教学辅导,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这种方式需要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才能见成效,因为对学生的观察是一件十分具体繁琐的工作,只有长期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变化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学生资料,也才能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而教学方式的改革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在实施改革之初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比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辅助设备的欠缺等等都会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面对困境要发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持久抗衡精神,要明确这是一条曲折的路、迂回渐进的艰难之路。要知道语文教学改革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旧的教学模式已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前进和发展,凡是热爱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专研实践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创出一片崭新的新天地。
  四、从梁实秋的沙评中得到的启示——好的文学必须有意于人生,让观众感受到美感,有意义的语文教学也应有意于学生的人生,使其终身受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美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的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定要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使教学成为一种育人的至高境界,即真正做到“百年树人”。 我们教者积极地倡导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塑造,这样社会才会逐渐地丰富了美好,增加了温情。对每一篇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科学人文设计,然后在传授过程中得以表达、落实。并且,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各方互动,形成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这样第一步的人文性就得以体现了。在文本中,有太多的人文性的东西值得学习,甚至挖掘、延伸、拓展。就如辛弃疾词中的爱国之情,苏词《定风波》中坎坷人生的淡定从容,《苏武传》中的坚韧执着。《信条》中对人生积极有益的教条,《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的热爱等等。就如郑蜀炎先生在《书和书生意气》中说的:“圣贤书读多了,书中气度、风骨、品味、情感什么的,总会打动、浸染和影响着读者,这就是常说的书香之气。”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这一媒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提升人生境界。再如《拿来主义》,情感领悟方面重在做到“选择、创新”:世界纷繁复杂,日趋多元化,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要善于优选劣弃。盲目排斥与全盘接受都是极端的。学会选择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着。选择,并且为我所用,然后再有所创新、创造。人生亦是如此,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借助外力壮大自己,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已经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清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用的是“统一”,而不是“结合”,这明确地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双重兼顾,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尽管人文教育不只是语文教育,但是语文教育应当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的力量。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一种精神底蕴、文化内涵,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地位,提升人文素养,对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其意义甚至远远超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不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开拓学生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思维,把自己的关于人生、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的各种经历、感受随时粘合到课堂里来。追求个性和创造,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讲解不拘泥于教参,使学生不仅面对知识,而且面对生命问题,以逐渐开发他们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法制知识、道德情操,特别是时时把他们引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上去,引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语文是一门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语文教学要用教师的感情去促使学生与周围的人接近与合作,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社会做好准备。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我们只有遵循语文学生的性质,重视加强人文教育,针对文学作品的特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学生文学教育的路子,才能确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莎士比亚批评史带给语文教学的启示是现实的、意义重大的,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坚定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以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必将迎来职业教育的明媚春天。
  作者简介:
  杨军(1968-),女,河南新乡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部语文教师,讲师,河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相关文档: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论多媒体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信息化时代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
浅谈色调和四步练习
浅谈初中英语五步教学法
提高电力系统静态稳定性的几种措施分析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谈县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浅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博课堂”模式的可
机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
浅谈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语境背景下的电视新闻
举直错诸枉